也许是上了岁数的关系吧,现在开始喜欢翻找一些旧事旧物来自我缅怀,动不动就感伤起来,动不动就回忆起来了。
前言
前几天我又重新翻出了自己的豆瓣,其实这几年间也有陆陆续续在这个平台上标记自己看过的书籍和电影,但是小组也不去逛了,朋友也疏于联系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需要不断联系才能加强的。虽然我也没法去翻找各种科研资料来证明这一论断,但是内心却是如此坚信的。
以前总喜欢在各大平台,发布自己的博文,动不动就闲聊几句微博或者推特。我当时并不会在乎自己写得好不好,单纯只想让更多的人看到,让别人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一个我。我的生活小事,我的心路历程,我的所见所闻,每天放学后我都会记录于心,然后周末挑上一天记录下过去这一周的点点滴滴,也怕自己忘了。
后来,互联网信息爆炸,我每天都要接触到各类信息,几乎处于信息过载当中。每天都是接收各种各样的信息,无暇整理回望,渐渐地也不想去做记录了。后来有一段时间博客长久不更新,症状应该就是懒癌发作。这种只顾关心天下大事,而不关心自己身心健康的状态,直到今年随着疫情的反复才被我重视起来。
翻着豆瓣上各种陈年记忆,突然发现很多人变成了匆匆过客。曾经热络联系的,后来也不再详谈了,各自过起了自己的生活。现在回来发现,那些可以交谈许久的朋友基本都是自己在学生时代就认识并熟识的。
初入动漫区
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喜欢看动漫,开始还是在家附近的光合作用书房(O2SUN)去买《动漫时代》或者相关的 VCD 回家看,后来我以“学知识不耽误学业”为目的开始只看《名侦探柯南》了,小学六年级开始有了上网的环境,注册了一众当时火热的各大门户,「柯南」也成了我网名的由来。
后来在初中的时候,我还加入了相关的字幕组,虽然自己那时不懂日语,但五十音图还是很熟练的,就此打下了日语的基础吧。至于为什么有人推荐我,大概是因为那时的我十足也是一个“柯学”家,《柯南》每一集的动画剧情都倒背如流,漫画也是反复来来回回看了好多次。
当时介绍我进入组内的,是 K.K. 大佬,如今他已经在欧洲成家立业。字幕组虽然如今还在运作,但是也不如新兴字幕组那样积极出片了,反倒是回归到了最初的 Fansub,就是粉丝的情怀再继续支撑着。
涉足音乐区
后来为了找寻柯南的片首片尾曲的资源,我误打误撞进入了 GIZA 相关歌手的领域,时常混迹于百度贴吧和相关音乐论坛。当时有一个平台叫做 Fenbei 和 163888 的音乐平台,很多人会在那几个平台上传自己的翻唱作品(当然还有不少人在那上面直接传了原曲)。藉由那些翻唱平台以及 CONANS 探梦柯南论坛,我认识了当时叫做「名侦探夜叉」的 theMars,并且至今依旧保持联系。
他也喜欢看柯南,当时还在音乐平台上发了很多自己翻唱的作品。唱得怎么样我忘记了,但是他只比我大两届,也是个高中生,所以聊得很来。他特别喜欢爱内里菜这位歌手,我看过这位歌手的采访,对她的娃娃音印象特别深刻,因为唱歌的时候她可不是这种音调,感觉像换了个人似的。
后来他去四川大学读书,还记得 5.12 汶川大地震时,我们几个网友都在网上询问他的情况,好在只是通讯暂时中断,最后他在自己的博客出现,向大家报平安,我们才松了一口气。目前他在上海的一家头部出行公司上班,做的是产品经理,擅长烘焙,喜欢摄影。还记得我和他一起去青海旅游的时候,他拿着长枪短炮的样子。
闲谈吹水区
我还记得国内还能上脸书和推特的时候,我遇到过天南海北、思想百花齐放的大朋友和小朋友。后来,上了高中的我,学业愈加繁重,也就无暇关心上面的各类信息了,又嫌网速太慢,慢慢到了国内的饭否这类平台。平时没事就看看大佬们的高谈阔论,以及各类小市民的生活百态。然后看到别人的生活多姿多彩,我就安慰自己好好学习,将来也能像他们一样。争取走出厦门这座小城,看看大千世界!
还记得饭否正火的时候,新浪微博、网易微博、腾讯微博、搜狐微博、嘀咕、雅虎 Meme 等这些站点也有不少拥趸,市场一片白热化的竞争。后来的结局大家现在都知道了,饭否被整顿,新浪微博就是如今的微博。但是当时的我在饭否上遇到了同样是高中生的 加七 ,现在想想也是人生一大收获!
他是个话痨,当时是全微博活跃度排名第一个人。他来厦门大学读书,读的是日语系。后来大四那年去了日本佐世保做交换成,后来就润到了日本,如今在一家日本的旅行公司工作。还记得他之前跟我吐槽 2020 东京奥运会的企划泡汤的事情。我们线下见过好几次,去福州的时候,我还去到他家里做客,之前去大阪京都旅游的时候,就是他帮我安排的行程,并且全程做翻译哦!
转战微博区
当时加友的方式就是简单的 QQ,大家主要在几大自己感兴趣的论坛上面来回横跳。网上大家都很热情,帖子有评论大都会每一条都回复,这点在微博上更加显著,毕竟没有各种乱七八糟的规矩束缚了,大家都是自己这个版面的版主。
毕竟那时候能上网的,几乎都是城市里的知识分子家庭,所以大家谈起话来也都客客气气的,有证据摆证据,讲事实论道理,生怕在对方心里留下不好的印象。和现如今网上一片混乱,买小号冲流量或者引导舆论的风气大相径庭。我还是很怀念曾经的。
我在微博后来又认识了不少朋友,很多都是同龄人,我们在线下也有见过面,没见过的,平时也会相互关照。那些最后没有成为朋友的,大部分都是不搭理我,或者已经渐行渐远离开了我们共同圈子的人。
闯入游戏区
考研备考的那一年,我都在忙碌中度过,初试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我突然没了事情做。于是就开始寻觅一款可以不让我继续宅的游戏,那就是 “Ingress” 了!它的开发商后来还推出了一款现象级的游戏,叫作「Pokemon Go」。这个游戏需要出门,也因此我在 2015 年前后就比更多人都习惯了「低头玩手机走路」这项技能,这个技能放到如今也是挺危险的。
因为玩了这个游戏,硕士期间我去了很多不同的城市,见到了不同的人,看到了万千世界。游戏也记录了我到访的每一个地方,唯一不好的就是超级费电,每次出门我都要带几个充电宝。
这是一款类科技的游戏,我因此还在厦门认识了不少当时在做软件研发和产品的朋友,当然还有不少学生党。厦门是我花了半年不断深度探索的地区,好多地方我独自去过了好几次,因此也结识了不少人。
比如 ionull、drakeet 这两位独立的客户端开发者,前者在泉州成家立业了,后者目前已经到了成都的腾讯天美工作室;还有做产品的 AmiaoHuang 夫妇,目前在漳州开猫咖民宿,疫情对他们的冲击很大;还有在国企上班的单身大哥 BlueFreesia,人很沉稳,看事情很透彻,在广州和成都玩游戏时还一起吃饭聊天来着,目前还保持联系;当时还是大学生的 freedooom,硕士毕业后去了深圳的 Shopee 做产品,后来我和他一起去了韶关旅游;以及当时厦大的博士生 basin42,目前回到青岛,在一所大学教书育人;当然还有之前校内网的过气网红,就是北大毕业后又去纽约读博的 OshinoOgi,他的姓氏和我外婆一样都是「骆」,所以我对他印象深刻,而且他是当年厦门的高考状元,我们在厦大西村的麦当劳减免,目前他在美国上班。
当然这仅仅只是厦门同阵营的朋友,还有很多我没有列举出来,因为平时也很少闲聊了。比如在金融业上班的 Mayday77、艺术毕业生 Lekcesing、家里有矿的 yiff、在上海做运维的 Vindia 、开船出海的 JultYang 等等。
在北京我也认识了不少朋友,大部分当时还是名校大学生或高中生,例如清华、北大、北航、北邮、人大附中,也有不少科技公司的员工,比如果壳、豆瓣、奇虎、阿里、腾讯等等。我们至今还记得彼此,也许印象没有那么深刻,但是那段在游戏中一起奋战的岁月确实令人难忘的。
这个叫作「Ingress」的线下游戏可以说让我认识很多原本陌生、本无交集的人,也让我增加了不少阅历。
那些朋友们
除了上面几位被我点名的朋友外我在网络之旅,伴随着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还在继续进行着。我记得的,我熟识的那些朋友们,你们现在都好吗?
我还记得在重庆的 CoolGuy,我和他一开始最聊得来了!在柯南事务所论坛,我们各自交换了 QQ 和 Gmail,在很多平台都认识。后来他去了重庆理工重庆邮电念书,毕业后去了成都的华为。去年今年春节他还作为司仪,主持了自己的婚礼。中日英三语,很是厉害!
我还记得在论坛上遇到的 ZJCONAN,他在云南生活,有一次我大学本科,他和老师来北京开会,我自己一人专程从学校跑去天安门见他,还留了张合影。
我还记得在汕头的 Fooleap,我之前一直羡慕她的 Linux,今天才知道他和我一样是前端研发,不过他写的是 Vue,我这是 React。
我还记得目前依旧在联系的 仇瞳,如今网名改叫「韦字只念第二声」,在前端的小圈子里,大家更喜欢称呼她为二姐。我们是在高考后认识的,网上认识,认识很久。本科毕业后我继续深造读了硕士,才第一次见面,那时她已经去了新浪微博工作了。
我还记得如今已在日本大阪就业的 Popharbor,认识他的时候,他还在天津,周末时常跑来北京拍火车和地铁,谁让他是铁道迷呢。当时我也是半个铁道迷,所以就认识上了。后来我去日本关西旅游的时候,他也一起来了,当了一下翻译,那年他正要硕士毕业,还在纠结论文的事情。
当然,我还记得很多认识的朋友,他们遍布五湖四海,有的早已没了联络,但是当时留给我的记忆还是很深的,有时间可以继续闲聊,也许我还能够清晰记得,并讲述那时候上网冲浪的各种故事吧。
进入内卷区
上班后,人际关系变得复杂,每个人都好似戴着一副面具出门。我们害怕自己受伤害而戴着面具,又很想摘下别人的面具,真的挺讽刺的。
我觉得关系最好的还是同期毕业进入公司的几个伙伴了。至今依旧会时常保持联系的就是 波波 了,不过在他前年跳槽去快手后,也很少和我联络了,但是每年总会说上那么几句话,见上几次。前年我们结伴买了海航随心飞,一起去了西藏的拉萨,去年又一起去了云南的迪庆香格里拉。如今不能说是至交,但也算是会主动联系的朋友。
工作后,内卷的生活,迫使我每到周末都想出门旅行。皆有履行我也认识了不少朋友,不过很多还没有在线下见过面,但是线上相谈甚欢。以及比较深的就是 数学 还有 团座 。前者是广东佛山的小学老师,我们只能算是朋友圈的点赞熟人;后者是大同出身的律师,以前做码农,后来清华读硕毕业后,改去了律所当律师,目前搬去了重庆,过上了滋润的悠闲生活。
现在想来,工作后少了很多的乐趣。虽然,现在做的前端这一行,我从小学就开始接触,并且自己动手做过很多东西,还为此买书学习了网页三剑客(Dreamweaver、Fireworks、Flash)的使用。但是,当时的自己只是喜欢各种花哨的界面设计和新奇的交互动效,仅此一条理由,就让我进入这个行业深耕起来。
和很多认识后期自学前端的不同,我在小学的时候,就跑去书店看HTML编程书籍,可以说是同期最强的了。不过也许因为我太注重前台展示,并没有对后端增删改查有过多的涉猎,这导致我直到大学,才开始接触数据库,进入更深一层次的开发。
结语
豆瓣翻着翻着,很多回忆就涌现脑海。回想起来之前自己大学时代参与过街旁网的几场线下活动,比如去汉堡王签到送小皇堡,晚上在北京天文馆用天文望远镜看土星。真的给我的青春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很多当年流行过的一些社交小站,后来都因为营收的关系陆续关停了,好在还有豆瓣和饭否,替我保留着当时的青春记忆。
欸,不知不觉闲谈了这么多,起初我只是计划在这个骄阳似火的午后写一篇感叹人生变迁的文章,没想到越写越多,写成了自己的的上网交友史了。最后只能改变全文标题,也算作一篇回忆录吧。
先就此打住,人生往事不能一口气全写透了,要不然以后只能编故事说了,你说对吧?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