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的北京,夜空格外清晰。走在去往食堂的路上,我终于有机会看到了难得的落日余晖。曾几何时,生活变得忙碌起来,无暇顾及生活中的诸多细节。那些机械化,重复性强的工作逐渐使我对周围发生的一切失去了兴趣,也许是时候找寻一下过去的那种感觉了。
还记得小时候,父母给我买了一套《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之所以会买这套书有两个原因:
其一,我到小学同学家玩耍的时候看到了这本书,书里好多东西我都挺感兴趣的,比以前家里的那一堆《十万个为什么》讲得更加深入,而且囊括了大部分我所想知道的东西;
其二,当时厦门外图书城在厦大西村开了一家“学府书城”,就在我们小学附近,每次放学回家我都会先写完作业,然后晚上8点左右自己一人或者拉着父母一起到书店看书,直到9点半书店关门赶人,渐渐地我发觉这套丛书一时半会儿是看不完的,而且还有一些反复看的部分,逐渐有了买一套的念头。
啰嗦了这么多无非就想表达两点:书好、拎回家不远。
直到高中的时候,我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都会做一些探究与实践。但是到了大学,好像越发背离了原先自己“探究”与“实践”的本性,所做的都是被安排,被规定的事情,很少有时间(或者说很少主动静下心来)思考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曾经我对天文和地理近似疯狂地热爱,高中考地理,我每次都能拿第一或者第二。书上讲的大部分知识,在我上课之前许久的一段时间我都从课外书上自行掌握,老师的讲解无非是帮助我在记忆的一个过程,而且我也乐于听老师讲的一些小故事。对于物理,虽然我在力学这块不是非常理解,但是对于光学、天体运动、开普勒定理这类的题目确是格外地喜欢,做题几乎不会答错。也许我内心是热爱地理这块的吧。高考选填志愿时,也选了“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不过差了3分,最终还是去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现在想想,当时应该懂得坚持,而不是为了短短两个月的自在放松而后悔一辈子。
前几天在“半城”看到关于吴健雄的文章,真的是很受其感染。她说过这么一句话:
我今年八十岁,想想看,八十年很快便过去了。一个人真正能够做事的时候,还是中间的青壮年时期,头上是小孩子,到老了退休,精力也稍差了,也还有老年的困难,因此在青壮年时,应该多努力一下,不要以为来日方长。
吴健雄
这句话令我感触很深,我觉得当下应该再努力一把,去追求自己所追求的事情。像史蒂芬·乔布斯那样,在大学期间尽量学习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不是等到以后才来后悔莫及。于是我想尽快把手上的这本《通俗天文学》看完,好抽时间看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
阅读,也许就是保持好奇心的一个重要途径吧。就这样一点一滴,慢慢地重拾起过去。既然注定会不到从前,但至少能更加贴近自己的内心……
发表回复